非遗中的科学⑧-苗族银饰锻造技艺: 极致绽放白银美

时间:2024-04-22来自:未知 点击:860

类别:传统技艺

级别: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

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,每逢节日坡会或走亲访友时,苗族姑娘就会穿戴上精美的民族服饰和银饰,参加芦笙踩堂、对歌等活动。

融水苗家姑娘佩戴的银饰主要有头饰、颈饰、胸饰、手饰等,形态图案由龙凤、花草虫鱼、飞禽走兽组成,胸牌、戒指等制品还刻有寿、福等字样,品种繁多、造型精美,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线。

苗族银饰以大、重、多为美,由融水当地工匠用银块或银碎料手工打制而成,其制作工艺流程复杂,工艺要求高。

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,该技艺以银料为原料,需经过熔银、锻打、拉丝、吹烧、雕花、打磨、抛光、洗涤等数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,才能完成一件银饰的制作。

拉丝,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中最见功力的一环,顾名思义就是把银块锤打成条,再穿过一块钢板上的几十个小孔,反复牵拉约三十多遍,才能把银丝拉得如同头发丝一般细。牵拉的技巧也很讲究,如果拉的力度不均匀,银丝会断掉。这相当考验一个银匠的技术和耐性。

有些工艺在拉丝后还要编丝,工匠不需要模具,全凭经验及艺术灵感就能把纤细的银丝嵌进银丝框里,胸有成竹,指下生花。在焊接时,如果火大,银会全部熔掉,如果火太小,又粘不起来,因此工匠还得掌握“无形的温度计”,精准把控温度。

整个流程下来,没有精密的仪器,仅凭匠人多年来练就的“目测”和“手感”一气呵成,不差毫厘。经过多重的复杂的工艺锻造出来的苗族银饰,做工之细,图案之美,堪称一绝。

非遗科普QA

问:

古人是怎么懂得提炼金属的?

答:

其实,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金属器物了,它们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在发展金属冶炼技术上,中国古人走在了世界前列。除铜、铁外,中国古代冶炼和使用的金属还有金、银、汞、铅、锡、锌等。

冶金,是从古代陶术中发展而来的。古人在烧制陶器会尝试使用不同的泥土进行烧制。当有些泥土富含金属氧化物时,古人就发现烧制后的残渣中一些硬物,可以再次加热后捶打成型,可以用来做成工具。这些硬物就是粗糙的生铁或者铜。随着经验慢慢的积累,古人也逐渐掌握了识别矿物和冶炼金属的方法。

金属的冶炼本质上,是将某种金属的氧化物或者其他化合物,变成金属单质的过程。其主要步骤就是“炼”——使用煤炭和金属矿物混合,加热至足够的温度,获得熔融的液态金属。

譬如银,最初大概就是从冶炼到的铅中发现的。银虽有以游离状态或银金合金状态(黄银)存在于自然界的,但很少,主要以硫化矿形式存在,并多与铅矿共生。中国大约在春秋初期才开始采集银,东汉时期发明了以黑锡(铅)结银的“灰吹法”。天然黄金中总会有一些银,又常有人以银掺入黄金谋利,所以提纯黄金,使它与白银分离,在古代称为一门专门的技艺。中国曾先后利用黄矾—树脂法、硼砂法、矾硝盐法等来分离金和银,有丰富的经验。


参考资料